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怎样
来源:广州后勤医院发布时间:2010-03-21 18:22:43
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怎样
基因图谱(gene mapping)研究方面,人类癫痫的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均较复杂,许多由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遗传病可产生症状性癫痫。而各类癫痫的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还不清楚,特发性癫痫遗传易感性的物质基础迄今尚未确定。1981年人们首次提出是否存在癫痫基因的问题,并开始进行癫痫的逆向遗传学研究,即在未鉴定其突变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之前,先用各类标志做遗传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以期最终查明未知癫痫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及蛋白质产物的鉴定。预期癫痫的基因图谱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较大的进展。 候选基因研究方面,通过对人类及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确定,癫痫的发病机制涉及到某些蛋白质如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代谢酶、受体、离子泵及离子通道等的异常。其不少基因已经分离克隆,并已在染色体上定位。这些基因位点内部及其周围的多态性可作为筛查癫痫家系的遗传标志,称为候选基因。这一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寻找导致癫痫的缺陷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作为候选基因的条件必须是已被克隆、鉴定,已在染色体上定位,并已合成其编码蛋白者。 实验性癫痫遗传学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克隆了各类谷氨酸受体、神经营养因子、核内早期即刻反应基因(c-f0X/C-jun)和应激基因如热休克蛋白等,并对其与癫痫易感性的关系做了大量分子水乎的研究。用cDNAs人工定点突变的方法对钾通道失活和谷氨酸受体离子选择性做结构-功能分析,已证明某些特异性碱基发生突变可显着改变通道功能,并导致高度兴奋状态。 约有40%的患者发病时有先兆,常见的先兆有强迫思维、无名恐惧、上腹区上撞感、幻嗅、幻味等。出现先兆时患者尚未丧失意识,故常能在发作后保存先兆内容的记忆。先兆表示抽搐放电的最初始部位,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或感觉发作,对定位诊断极有价值。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是精神运动型癫痫的核心症状,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继单纯部分性发作之后出现。但继大发作,特别是频繁大发作之后出现的意识障碍不被认为是精神运动型癫痫的诊断条件。它应与失神发作区别,本型的意识障碍多在1分钟以上,而失神发作多在1分钟以内,脑电图也没有失神发作的3次/秒棘慢波综合。
(2)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等症状:属于单纯部分性发作以及在精神运动型癫痫时较独具的高级脑功能障碍,后者包括: ①语言障碍:如重复无意义的只言片语(idle talk),发出某种声音,语言停顿等。 ②记忆错乱:如时间、空间的定向力紊乱,往事片段在脑中的瞬间再现,有的患者对本来陌生的人或物产生熟悉的感觉,称“似曾相识”感。有的对熟识的人或环境,莫名其妙地产生陌生感觉。 ③识别障碍:体现为梦样状态,不真实感,与现实事物或环境的脱离感,人格解体感等。 ④情感障碍:包括无端的恐惧、高兴、得意、不快、情绪激动、性激动、抑郁、生气、暴怒等。 ⑤错觉:包括单眼复视,视物变大或变小,声音变大或变小,自身肢体的变大变小等。 ⑥结构性幻觉:可体现为体感的、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幻觉等。凡属痫性放电发自初级体感区皮质者,多体现为较单纯的感觉;而痫性放电发自次级感觉区皮质者,多体现为成形幻觉。
(3)自动症:通常在意识蒙咙状态下发生。表现为无意识的协调动作,发作后对发作过程中的行动遗忘,常见的自动症如下: ①口咽自动症:表现为咂嘴、舔唇、咀嚼、吞咽等动作,在儿童还可伴随腹鸣。 ②行为自动症:可表现为发病前所进行中的动作的继续,也可继某些发作之后出现,如徘徊、出走、摸索、脱衣、解纽等无意义的动作。处于自动状态下的患者,既不能辨识环境标志和方向,也不能听从劝阻,故易发生意外。 ③语言自动症:自动状态下的语言,多属闲言碎语,其内容多半粗俗或伴有冲动性,也有时表现为哝哝自语,不易听清其语义。
(4)其他:较少见的发作形式还有发笑性癫痫(gelasticepilepsy)和奔跑性癫痫(cursive epilepsy)。暴发性笑既可构成单一的发作形式,也可合并其他形式的发作。但仅有单一形式的不自主发笑则不能作为复杂部分发作的诊断依据。因为脑、下丘脑等处的病变也可呈不自主发笑。奔跑性癫痫乃系逃跑或追逐方式的疾驰,同自动症的徘徊、游荡或漫步不同。此型发作可与发笑性癫痫交替出现,也可伴以其他形式的发作。 精神运动型癫痫脑电图检查时,应采用睡眠、药物诱发等,蝶骨电极和深部电极可提高检出率。脑电图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痼波。